对于假冒伪劣等农资的“打假”,我国长期保持着严厉痛击态势,年度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也屡对存在的农资假冒现象予以纠正。毕竟,伪劣的农资不仅会造成农作物种植减产,还会对耕地等带来不可逆的污染。多年来以来,有关部门早已形成对农资“打假”铁面无私的严惩态度。
以2022年为例,我国种子、农药、兽药、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农资质量稳定为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确保取得以上成绩的原因,正是坚持对农资供给实施严格质量把控。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表示,过去一年,各部门立足职能定位,开展系列专项治理行动,落细落小农资打假举措,持续加强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有力有效,各地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近3万场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确保农资质量,提供优良的种子和肥料、农药等,是确保粮食产量的基本前提,更是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的重要保障。
显然,假冒农资对耕地土壤带来的污染将影响更为长远。姜文来认为,及时掌握准确的耕地土壤受污信息,对于未来农资质量制度保证将提供重要支撑。他认为,土壤质量事关耕地红线质量安全。为坚守耕地红线奠定基础,我国要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要保证数量是18亿亩,也要保障相应的质量,这才是高质量地守住耕地红线。
实际上,我国此前就明确自2022年起至2025年,用四年时间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全面查清农用地土壤质量家底。其中,包括灌排设施情况、植物生长情况、种植制度等基础信息,以及肥料、农药、农膜等投入品使用情况都被纳入普查内容。
在姜文来看来,为保证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力量逐步提升土壤质量,努力做好“沃田科技行动”,聚焦耕地突出问题,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措施提升地力,同时强化科技支撑,将土壤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土壤。
其中,就包括对假冒农资的“零容忍”。假冒劣质农资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无非就是利益驱使,因此,对此保证严打态势势在必行且不可停滞。
会议强调,要重点聚焦种子、肥料、农药3类春耕农资,抓紧开展春耕农资质量隐患排查。加强监督抽检、执法办案和警示曝光,对不法分子加强震慑。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净网”行动,压实农资电商和平台主体责任。
然而,面对日益严厉的治理要求,上行下效该是应有之义,奉命唯谨更须步步为营。姜文来认为,在一系列保证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行动中,必须确保压实责任、各负其责,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承担起各自各自应尽职责,并且将其落到实处。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农资打假责任之重、任务之急、牵涉之广,坚持问题导向、深挖严查,不断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毫不松懈抓好今年工作。此外,还将持续加强农民识假辨假宣传教育,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