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无人机携带40升药箱,每小时最多可打药320亩。”大疆湖北区域负责人羊前锋介绍,该公司研发的大容量、智能农用无人机,航拍10分钟能完成100亩建图任务,在地图边界打几个点,就能自动规划航线,精准打药、施肥、播种,高速行进中,也能自动避障。
3月以来,我省小麦条锈病、油菜菌核病发生面积加速扩大,小麦赤霉病预计发生面积近1100万亩。省委、省政府部署打好“三病防治”整体战,要求逐田块把药打到位。任务重、时间紧,农用无人机当起主力军。
得益于购机补贴政策激励,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农用无人机5206架。去年,我省还调整购机补贴政策,引导农用无人机提档升级:药箱容量大于20升、具有RTK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和避障功能。
“今年截至3月4日,全省共补贴植保机368台,无人机占了329台,其中30升及以上的有220台。”省农业农村厅农机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容量、智能化的无人机越来越受欢迎。
从“汗滴禾下土”到全程机械化,再到智慧农场,监利“女粮王”毕利霞一直在探索。
走进监利兴华农机合作社,大屏幕上正在演示智慧农场。“应用北斗导航、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稻全过程数字化管理。”金色大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相东介绍,在智慧农场,一个人可以同时“开”5台以上农机,精准作业不费力;平台能自动采集水稻生长数据,实现精准施肥、浇水和打药,还能在机插后判断是否需要补苗,大大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和损失。
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行走荆楚田野,智慧春耕正加速让万千田畴染新绿。
在蔡甸,农机手不下田,通过手机操控拖拉机、智能高速插秧机精准作业;在枣阳,50多家植保服务组织起飞150架无人机,几天完成70万亩小麦的统防统治任务;在咸安,绿佳绿色合作社新建的蔬菜设施大棚里,通风、给水、遮阳、控温等一键搞定,省时省力。
为了服务春耕生产,我省还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发湖北春耕动态图,已有2.6万多台套农机设备接入北斗终端。根据监测,这些装上了“大脑”和“眼睛”的铁疙瘩,在田间纵横驰骋,5年累计作业6300多万亩。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推进会上提出,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攻关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第一驱动作用。